同花顺新三板

做市商遭遇增量危机 股转系统摸底调研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08-16 06:15:43 0

  距2014年8月底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下称“全国股转系统”)正式推出做市商制度,已将近3年的时间。  运行三年的时间里,做市商制度经历了企业竞相选择做市商,市场开始怀疑做市商,以及做市商业务停滞不前等多个阶段。如今,在众多市场因素

  距2014年8月底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下称“全国股转系统”)正式推出做市商制度,已将近3年的时间。

  运行三年的时间里,做市商制度经历了企业竞相选择做市商,市场开始怀疑做市商,以及做市商业务停滞不前等多个阶段。如今,在众多市场因素共同作用下,做市商制度来到了运行三年以来的最低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全国股转系统正在各地调研做市商,了解目前做市商遭遇的困境。

  摸底调研

  “这次来上海,股转系统走访了一些规模大一点的做市商,比如光大证券601788),海通证券600837)以及目前做市企业数量排第一的兴业证券601377),还有东吴证券601555)等几家券商,调研摸底目前做市商的基本情况。”沪上一家做市商的人士8月15日告诉记者。“调研主要还是听各家做市商‘诉苦’,了解一下市场最新情况以及做市商的变动。” 一位此次被调研的券商人士告诉记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全国股转系统大力支持和推动之下,新三板做市制度依旧形成如今低迷的局面,是市场整体环境的反馈。

  实际上,企业大面积选择由做市商转回协议转让的时间点叠加在了新三板环境出现剧烈波动的时期,即2016年四季度。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证监会开始IPO审核常态化的尝试,众多新三板企业预备冲击A股市场。

  而在做市转让方式下,新三板企业冲击IPO会遭遇不少困难。

  首先是至今没有明确解决答案的“三类股东”问题,在做市转让方式下,企业更难以控制三类股东从二级市场买入,因此众多企业选择转回协议转让或是干脆不考虑做市转让方式。

  此外,IPO也对众多国有股东背景的券商做市商造成了困扰。在企业IPO成功后,这些做市商并不能充分分享IPO带来的股份持有增值,相反这部分收益将要拿一部分划转至社保基金。

  除了IPO大背景下对做市商制度的影响之外,新三板市场长期低迷,也出现了一些选择做市转让方式的公司在重大事项终止复牌后暴跌的情形,这也让企业在选择做市转让方式时有些犹豫。

  “目前这些问题并不是做市商制度导致的。从市场层面来看,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做市商,也影响了市场其他参与主体,如果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监管层全盘地考虑,因此也很难期望股转系统这次调研之后,能够形成什么实质性的结论以及解决方案。”华南地区一家中小型券商做市部门人士8月15日表示。

  增量危机

  众多不利因素的累积直接导致了做市商的增量危机。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15日,2017年选择做市转让方式的企业仅有94家。而2016年同期,则有492家企业选择变更为做市转让方式,2016年全年增量做市企业的总数为600家。

  对比之下,今年以来单月平均新增做市企业仅有十余家。“目前的情况就是投无可投,每个月只有十多家新三板企业转变为做市转让方式,其中还有一些我们在调研后决定不投,这样选择余地就非常少了。”前述华南地区做市商人士表示。

  这一情况也反馈至券商做市企业数量排名端,如此前势头非常迅猛的广州证券和上海证券今年以来近乎没有新增企业。

  做市企业数量在三板企业中的占比也越来越低。截至8月15日,全国股转系统挂牌企业有11469家,但做市企业仅有1505家,占比仅为13%,这一比例距离此前监管层的期望相去甚远。

  “监管层实际上是希望做市转让方式能成为市场主要的交易方式之一,这也是新三板市场的标志之一,但如今做市企业的数量居然与入选创新层企业的数量相当,这说明做市企业已是少数派了。”北京一家中型券商做市业务负责人8月15日指出。

  除了企业增量出现问题,做市机构增量的推进进度也远远低于预期,私募机构做市试点在今年暂停了脚步。

  2016年12月13日,全国股转系统公布了包括深创投在内的十家机构入围下一阶段的选拔。

  而根据《私募机构全国股转系统做市业务试点专业评审方案》的规定,这十家机构将进入现场验收环节。但时至今日,私募做市试点没有再进一步的消息。

  入围的十家机构在获得入围资格后已开始招兵买马。记者了解到,华南某大型券商做市部门的负责人便转投其中一家私募机构,负责筹备私募做市工作。但私募做市试点迟迟不能推进,这些机构组建的团队也“无米下锅”。

责任编辑:lw
收藏: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