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新三板

三板企业 确定IPO真的适合你吗?
来源: 读懂新三板 2016-11-22 13:32:23 0

  近期,与三板企业家讨论最多的,是要不要去A股IPO。  老拙的观点很明确:有的支持,有的不支持却也不反对。  企业家都很聪明,去IPO,一定是因为有利可图。但有利可图的事儿,也一定会有不低的成本。  我们就先说说成本好了。  一、时间成

  近期,与三板企业家讨论最多的,是要不要去A股IPO。

  老拙的观点很明确:有的支持,有的不支持却也不反对。

  企业家都很聪明,去IPO,一定是因为有利可图。但有利可图的事儿,也一定会有不低的成本。

  我们就先说说成本好了。

  一、时间成本是个不算大的成本

  现在IPO,从开始准备到首发成功,恐怕要打个四年的预期。

  一个新三板企业转IPO的理想进度安排大概是这样:

  今天决定要IPO,选择并确定保荐人,审计师和律师,大约年底前完成。

  申请辅导备案到当地证监局备案通过,大约三个月。

  同时,在2017年初,就开始2014、2015、2016三年的IPO审计,时间约半年。

  保荐人可以在审计期间,就着手撰写招股说明书,但最终完稿,却要等着三年审计报告的初稿完成后至少一个月。

  随后,中介机构各自走完自己的内核程序,时间大概一个月。最终,向证监会申报IPO材料,应该在2017年10月。

  这是一个理想的进度安排,从开始准备到正式提交材料,大约需要一年。有没有速度更快的?当然有。但往往准备时间缩短,审核时间就会拉长,因为反馈回来的问题,大概率会多。就老拙所见,大部分企业的准备时间,都会超出这个理想的进度安排,特别是那些成立时间比较长,中间股权转让比较多,老板对外投资多,客户比较分散,采购比较零碎,行业大起大落,曾经财务制度不规范的企业。律师的访谈、见证,保荐人的实地核查,会占用大量时间。

  提交完材料,就是漫长的等待和每半年一次的加审和补充材料。目前正在排队的,约700家企业,其中有新三板企业60多家。新三板企业公告准备IPO的,另有200多家。换句话,等到现在的企业开始申报时,前面可能已经排了900家。什么概念?就算每月审核40家,也要再等两年或更长时间。

  二、费用成本是个不算小的成本

  IPO的保荐费,绝对是大头。如果找那些国内知名的大券商,承销费一般有保底,最低3500万,再加上融资额的百分比。如果一个净利润2000万的企业,IPO时按23倍市盈率首发,也将将能融1个亿出头,却要向所有的中介机构支付4000万的中介费用!没有大利益在前面,谁会这样干?当然,保荐人一般都会说,这些费用是由A股的投资者来买单,与企业无关,我们对此只能呵呵。

  以上是IPO成功时的费用,给了也就给了。但申报后每年支付给中介机构的支出,仍是少不了的。保荐人一般是自担风险,但律师会计师是上来就需要付费的。此外,这些中介机构的交通、食宿,调研,会计师的加审费用,都需要企业承担。这些费用,一年下来小几百万,都会计入企业的管理费用,扣减净利润。某些时候,企业家为了不影响公司IPO时的申报利润,甚至会自掏腰包承担。

  三、机会成本才是真正的成本

  如果问IPO最大的成本是什么?那是机会成本。什么样的机会成本?申报IPO的三年内,既不能并购重组,也不能对外投资同行业,更不能对外融资。

  新三板的公司,很多收入也就1个亿多点,净利2000万上下,但已经是细分行业的领军企业。在这个细分行业中,迅速做大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持续融资来挤占对手的市场,再通过换股并购或对外投资进行行业整合。经济大势不佳,恰在这段时期增加了行业内整合的可能性。

  尽管股转公司融资监管趋严,但比A股再融资,还是容易许多。只要是有增长的好企业,价格又合适,在三板完全能够融资,而且可以是小步快走的方式融资。需要运营资金支持,就小融一笔,加速业务扩张;需要对外投资,就再融一笔,加速行业整合。

  刚才说到一旦IPO申报,每年都会有小几百万的净利润损失,因为要承担中介机构费用。但如果以20倍市盈率计算,就意味着企业融资时估值少了好几千万。这点估值损失,大企业尚可接受,小企业难以承受。

  所以,对于新三板那些规模不大不小的细分行业隐形冠军而言,真正需要考虑的不是时间成本,也不是费用成本,而是为发展企业而可能失去的机会成本。

  我们再说说收益。

  如果能成功IPO,收益当然是大,原先的付出可以忽略不计。没几个企业家真正关心首发时的融资额,他们要的是市场上神话般的交易价格。

  即便净利润2000万的企业,市值也能到20亿。企业自身估值高,定向增发时的价格就高,换股并购也变得更加划算。在A股市场,只要你能控制一个上市主体,就可以长袖善舞。再不济,把这壳卖了,至少40亿现金。

  所以有人说,没钱人在买房子,有钱人都在A股买壳。

  但获得这些IPO收益的前提,是您在这四年的煎熬中,不但要能活着拖到发审会,还能盈利稳定增长保证顺利过会。

  老拙对那些要去IPO的新三板企业的建议是:

  规模小的没必要,规模大的有必要。规模小的企业,先把自己做大做实了,再去想那些yy的事儿会更好;

  高科技的没必要,传统行业有必要。真正被投资机构认可的高科技企业,在新三板上的估值本身已经很高,恰是抓住机会发展的好时机,起码在这个阶段,没必要为了估值瞎折腾自己;

  高增长的不需要,低增长的有必要。低增长企业,在新三板上很难讨到好估值,反不如在A股再演一次吸金大法,搞个一蛇三吃;

  有整合的不需要,成熟企业有必要。有行业整合需求的,往往是在走上坡路的,IPO机会成本最高的企业,不可不反复思量权衡。对于那些已经在山顶的企业,反正上坡路不再有,IPO后或许场子更大些?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饿死的少,撑死的多。大部分民营企业的消亡,是因为企业家不想错过任一个赚钱机会,瞎折腾自己。要不要IPO,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再权衡一下成本收益。最好,再回望一下来时走过的路,放眼看看未来想去的地方,心里自然就清楚了。

责任编辑:dk
收藏: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