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城市第四批国家级“小巨人”版图:全国前十强占据四席,武汉增幅全国第一

2022-10-24 22:01:00 来源:

  中西部地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态势在重庆、武汉、成都等地区的带动下呈现出强劲势头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茜 实习研究员冯晶琳

  近日,工信部发布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通过4328家,数量接近前三批认定通过家数之和。至此,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数量累计已达8997家。

  从全国范围来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地区分布上一直呈现东强西弱、阶梯递减的特征。不过,在产业转移大势下,中西部地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态势在重庆、武汉、成都等地区的带动下呈现出强劲势头。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发现,目前,在中西部18个省区市中,有7个GDP超过万亿以上的城市,分别是重庆、成都、长沙、武汉、西安、郑州、合肥。其中,重庆、武汉、合肥、长沙等4个城市入围第四批企业数超过了前三批的总和。特别是武汉的新增企业数,更是达到前三批总数的2倍以上,增幅位居全国第一,成功扭转了此前“小巨人”企业数相对落后的局面。

  至此,中西部7个万亿GDP城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量接近1200家,占全国比重约为13%,而且7个万亿城市的总数分别都超过100家。

  观察万亿城市的“小巨人”生长图谱,则可一窥潜在的区域经济发展实力。结合此前工信部等19部门印发的《“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提出“推动形成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一目标来看,国家认定的支持名额还有1000余家。中西部万亿GDP城市,谁能抓住机遇继续乘势而上?

  武汉一骑绝尘,合肥频频破圈

  东部地区凭借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及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始终是我国“小巨人”企业培育的领头羊。从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来看,北京、深圳、上海,分别有334家、276家、245家,遥遥领先其他城市。

  在其之后,依次为武汉(158家)、杭州(155家)、重庆(139家)、苏州(123家)、宁波(101家)、成都(95家)、合肥(79家)。

  前十名中,中西部城市占据了4席。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这与中西部地区不断优化创业“大鱼塘”生态、“蓄水养鱼”不无关系。

  以武汉为例,相较前3批总数仅为49家的现状,从第四批“成绩单”上来看,武汉以领跑者的姿态在“专精特新”赛道不断取得新突破,增速高达220%,较增速居第二的杭州还要快了20%。至此,武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实现了从两位数到200家的突破,总数达到207家,排名全国第七,较前三批总数排名跃升13位。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发现,从支持方向来看,各地区已公开的“专精特新”企业专项扶持政策多集中于资金支持、人才支撑、精准对接等领域,而中西部部分万亿城市的政策体系更为大胆靠前。

  去年10月,武汉市发布了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这是全国首个市级政府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专项政策。这份文件中,武汉提出到2023年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0家。以当时49家的基础来看,意味着武汉要在两年时间内新增211家国家级“小巨人”,这个目标放眼全国都可谓颇具野心。

  同时,武汉对专精特新企业给予突破性支持。数据显示,目前,武汉市、区财政已兑现专精特新“小巨人”奖励资金2亿元。去年以来,21 家“专精特新”企业获得应急资金 4.58 亿元, 48 家“专精特新”企业配套“科技副总”,将 470 家“专精特新”企业纳入“千企万人”支持计划后备名单。

  另一个在政策体系上寻求突破的是合肥。凭借“最牛风投城市”频频破圈的合肥,正在尝试以国有资本撬动社会资本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合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倍增培育行动计划》中提出,建立企业股权融资需求项目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利用培优基金等各类政府投资基金,开展多层次融资对接活动。今年8月,“合肥兴泰-国元证券-科技创新企业知识产权第2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专精特新)”成功设立,这也是长三角区域首单专精特新知识产权ABS,成为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最新实践。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初创企业大多遵循着从天使投资到创投风投、私募股权,再到资本市场的成长路径。只有创业投资行业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城市“风投”话题之下,更多中西部地区或可以借鉴合肥这种不一样的打法,用更活跃的风投市场引导潜在优质企业通过市场化发展的路径,进入专精特新企业的行列。

  因地制宜调整发展方向

  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城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生长曲线,与省市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吻合。除了政策支持,中西部万亿城市本身也具备发展专精特新的“优质土壤”,并不断根据区域经济优势及产业转移所处位势调整“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方向。

  以此次上升最快的城市之一武汉为例,武汉无论是科研还是产业都具有坚实基础。数据显示,去年武汉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2%,为近9年来最快增速,尤其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4.6%。截至2021年,武汉共有9151家高新技术产业,2020年R&D研发投入强度为3.51%,在中西部城市中仅次于西安。

  在行业分布上,武汉第四批15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多数仍来自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武汉9大支柱产业。值得注意的是,这158家企业平均在细分行业国内市场占有率为30.3%,多数在细分行业市场占有率为国内第一。

  近年来,武汉结合自身的科教以及产业优势,采取“揭榜挂帅”方式,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在装备设备、关键零部件、材料工艺、新型产品研制开发,攻克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目前,这158家企业拥有自主品牌4.2 个,发明专利15.3个,2021年研发投入2230.7万元,研发占比6.4%,平均研发人员占比35.3%;总共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17个,省级研发机构97个,院士工作站14个,博士后工作站8个。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中小企业深耕主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能力是“专精特新”发展的关键。创新力意味着吸金力,2021年武汉这158家企业平均营收3.5亿元,营收增长率40.97%,净利润增长率60.1%,这一批具有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推动武汉科技创新和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梳理中部地区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可以看到,中部地区积极承接与布局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及新兴产业,西部地区则发挥资源禀赋以新能源与新经济产业的发展补强基础。

  长三角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为合肥带来了发展契机。合肥第四批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几乎全部是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集成电路、新材料、人工智能产业链。合肥的科创实力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创新成长筑牢了坚实底座,同时依靠不断凸显的制造业优势和不断壮大的新兴产业,合肥专精特新企业不断扩容。

  目光再转向西部地区,重庆同样是一座“专而精”的城市。第四批国家队中,139家重庆企业上榜,入选企业数量位列西部地区第1位、全国第11位。至此,重庆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达到257家,在全国省市中位列第15位、西部地区第2位。

  重庆此次入选企业主要涉及装备制造、电子、汽车、化工、软件等领域,其中装备和电子企业数量占比均为两成以上。这些行业也正是重庆的支柱产业,充分说明重庆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专注于优势产业,与重庆的产业结构高度契合。

  另一西部城市西安也利用东部产业经济西移红利,加大培育科创企业,此次再添3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年来,西安市产业发展方向愈加明确,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和支柱产业倍增计划,打造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等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随着中西部地区对“专精特新”概念的逐渐认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每年的增量正在呈指数级增长。根据《“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数量将在2025年达到1万家左右,目前离这个目标仅有1000家左右的差距。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专精特新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持续的高水平研发能力有限,融入产业链的过程中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如何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合理设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目标和发展规划,使其真正成为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抓手,更值得深思和探讨。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回复 0 条,有 0 人参与

禁止发表不文明、攻击性、及法律禁止言语

请发表您的意见(游客无法发送评论,请 登录 or 注册 网站)

评 论

还可以输入 140 个字符

热门评论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 利欧股份
  • 华胜天成
  • 岩山科技
  • 广博股份
  • 安控科技
  • 浩云科技
  • 兆日科技
  • 肇民科技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