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三板 投资也不过山海关?数据这样说
这两天,一段中诚信董事长毛振华雪地激愤陈情的视频,再次将东北营商环境推上舆论风口,“投资不过山海关”再次一语成谶。
挂牌了新三板的东北企业,似乎也正受此魔咒的影响,并且它们还有不少“烦恼”。 东北企业的新三板“困局”
在“振兴东北”口号喊得震天响及政府多项政策扶持之下,东北中小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力如何?或许从新三板挂牌企业的情况中可窥得一二。
而多项数据表明,东北新三板挂牌企业的竞争力仍有待提高。
挂牌企业数量少 后备军不足
挂牌新三板企业数量和增量,是用来衡量一个地区中小企业和新兴经济的活力的有效指标。相比其他省市区,东北三省的挂牌企业数量确实不多。
截至1月4日,黑龙江挂牌企业有97家,吉林有88家,辽宁有234家,前二者加起来还没后者多。
从全国来看,挂牌企业数量低于100家的省市区不多,东北三个省份就占了俩。
各省市区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如图:
基数低,增速也不高。2017年,东北新增挂牌企业增速基本与新三板整体水平相当。
其中,黑龙江新增挂牌企业数量为12家,吉林和辽宁分别为15家和39家,三个省份新增挂牌企业数量,合计基本只相当于一个安徽省。
2017年各省市区新增挂牌企业数量如图:
东北三省新增挂牌数量基本能跟上新三板扩容的整体节奏,不过估计很快就会“掉队”了。数据显示,目前股转在审的266家拟挂牌企业中,辽宁省有5家,黑龙江和吉林分别只有1家。
存量挂牌企业少,后方补给队伍不给力,短期内,东北的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在全国各省份中的排名很难有所改观。
企业融资稍显乏力
东北三省挂牌企业共有419家,2016年以来,有152家获得融资,占比为36%,基本与新三板整体水平(38%)差不多。
2016年和2017年两年间,三个省份的挂牌企业共抛出190份增发预案,其中131份已增发实施完成,募资完成率69%,基本与新三板的72%持平。
但是,已完成募资的东北企业,平均每家公司获得融资2543万元,而新三板的平均值是4580万元,从中位数来看,前者是1450万元,后者是1816万元。
东北企业的平均融资额,明显低于新三板平均水平。
尤其是辽宁省的企业,平均每家公司募资金额仅1921万元,不及新三板市场平均值的一半。
但是,东北企业赚钱能力并不弱。
2016年,东北企业平均营收1.18亿元,平均净利润是1014万元;新三板平均营收是1.58亿元,平均净利润是969万元。
东北企业的净利润率并不比新三板平均水平差。
从配售对象来看,东北企业的融资中,外部投资者投资占比略低于新三板平均水平。不过,黑龙江省则明显低于平均水平。
参与认购的投资者中,除去控股股东、关联方、非实控人股东等“自己人”认购之外,东北企业的网下个人投资者及机构投资者的占比为63%,新三板平均水平是70%,而黑龙江省仅49%。
投资者“喜欢”的企业少
投资拟IPO公司、投资战略新兴行业,是新三板最活跃的投资逻辑。
但东北挂牌企业,非但拟IPO公司少,战略新兴产业公司占比也不高,另外,违规被处罚、涉及诉讼的企业还不少。
这种情况下,如何引来投资者目光呢?
拟IPO公司少
Pre-IPO投资作为新三板的主流投资策略之一,一个地方拟IPO公司的多寡自然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要指标,然而东北企业的拟IPO队伍并不强大。
目前正在接受上市辅导的628家新三板企业中,东北企业仅占17家。其中,黑龙江省4家,吉林4家,辽宁9家。
加上正在排队的同信通信、七彩化学、麟龙股份、康泰股份、亚世光电,东北三省目前拟IPO公司合计才22家。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7年上会的两家东北新三板公司,华信股份、森鹰窗业均被否。
战略新兴产业公司占比不高
战略新兴产业公司数量占比,长远来看对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新三板战略新兴产业公司数量为2875家,占比为25%。
其中,黑龙江有15家,吉林有19家、辽宁有56家,合计90家,占比为21%,也是略低于新三板平均水平。
违规、涉诉讼案例多
在新三板挂牌的东北企业,违规企业也不少。
据东财统计,2016年以来,挂牌公司违规次数达到1685次,涉及诉讼数总计为2771宗。
其中,东北企业违规次数为63次,涉及诉讼数232宗,这两个数据相比其挂牌企业数量来说,并不低于新三板平均值。
其中不乏新三板人熟知的违规案例。
如,因虚增利润被证监会处罚的参仙源、实控人占用大额资金并且公司信披严重违规的ST时空客、一年收8份监管函的华讯投资等等。
0人
- 每日推荐
- 股票频道
- 要闻频道
- 港股频道


- 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就职演讲
- “宁王”2024年业绩预喜:归母净利润超490亿元
- 赛力斯重组,大消息来了
- 上调评级+调研 业绩高增长公司获券商青睐
- 大幅换仓!刘格菘、林清源持股曝光
- A股逾1500份2024年业绩预告出炉 三大行业景气度回暖
- 星期三机构一致最看好的10金股
- 多家科创板公司业绩预喜 彰显韧性和活力
- A股公司密集派发“大礼包” 一年多次分红成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