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新三板

做市商扎堆绩优企业 董秘自陈市场“怪圈”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05-18 06:14:06 0

  随着Pre-IPO的投资逻辑成为主流,越来越多的拟IPO挂牌企业为了方便IPO选择做市转协议,以预防及解决三类股东及国有股划拨的问题。受访人士表示,对做市转让增加流动性十分期待,但就目前的市场状况,也坦言变更交易方式后带来的流动性优势尚

  随着Pre-IPO的投资逻辑成为主流,越来越多的拟IPO挂牌企业为了方便IPO选择做市转协议,以预防及解决三类股东及国有股划拨的问题。受访人士表示,对做市转让增加流动性十分期待,但就目前的市场状况,也坦言变更交易方式后带来的流动性优势尚不明显。

  做市交易正在经历不小的考验。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5月以来,有中润新能、捷世智通、飞天经纬等20家挂牌企业发布新增做市商的公告,其中飞天经纬、圣兆药物当月已新增2家做市商。

  但今年以来,由做市转让转为协议转让的挂牌企业已经超过百家,还有泰安科技、恒业世纪、金和网络等挂牌企业因为做市商数量不足而被迫转为协议转让。

  事实上,4月以来,三板做市指数单边下行,交易活跃度低。数据显示,4月10日至5月11日,三板做市指数连续23个交易日下跌,从1159.92点最低跌至1088.06点,跌幅超6%。

  此后,在5月12日至5月17日的4个交易日内,做市指数则围绕1090点上下小幅波动。

  一方面是不少企业因为各方面原因而放弃做市转让,另一方面是做市商不断扎堆绩优企业,部分企业做市商越聚越多。

  “目前市场情况尚不明朗,还需要等待后续政策陆续释放。”5月17日,华南一家新三板公司董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做市商谨慎择优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做市指数低迷,但仍有不少企业受到做市商青睐。

  譬如,高德信一周内连增3家做市商,而拥有44家做市商的华强方特自4月以来也新增了华融证券、上海华信证券等4家做市商。此外,从协议转做市的企业来看,今年以来,共有65家企业由协议转让转为做市转让,还有1家企业为挂牌即做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前述65家变更交易方式的挂牌企业中,报阅传媒的做市商家数最多,为15家,2016年实现净利润2676.96万元,同比增长25.55%。

  此外,2016年净利润同比增长的企业占比达78%,其中亚锦科技的净利润最高,为3.07亿元,其做市商数量为9家;其次是挂牌即做市的资和信,有6家做市商,而净利润同比增长271.55%,实现9031.29万元。

  “成长性好、质地优的挂牌企业更受关注,而由于当前的市场情况,我们在选择的时候也会多方面考虑。”5月17日,某中型券商新三板做市交易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事实上,做市商在对企业的评估上正逐步细化。

  某年内协议转做市的新三板挂牌企业董秘刘明(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做市商关注的是公司所在的行业以及后期的成长性,一般来讲做市商都是非常挑剔的,不好的票绝对不会做。尤其在现下这个节点上,每家都很谨慎,所以调查也做的非常详尽。”

  “一方面是过往业绩表现和未来的订单储备,另一方面是公司所在行业是否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否具备高成长性和一定的行业壁垒,都是做市商考察的要素。”刘明表示。

  此外,刘明对做市商的挑剔也深有感触。“挑剔主要表现在做市商对公司领导层一定会刨根问底,对于一些公司战略不理解的地方,公司不合理的数据指标,必须每样都得说明白。而如果公司高层都没把这些想明白或者说出的理由无法正面说服调研员,那券商肯定不会进入。”刘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董秘感叹市场“怪圈”

  事实上,对不少三板企业来说,在当前的市场情况下,选择哪种交易方式也有一些矛盾。

  数据显示,2017年前四个月做市转协议的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远远超过协议转做市的挂牌企业数量。从5月份单月数据来看,截至5月17日,协议转做市的企业有10家,但做市转协议的企业已经超过10家,为15家。

  谈及为何在做市企业纷纷“出逃”之时选择做市交易,刘明则对记者直言,“只能说是为了后期市值管理的一些需要。而做市最大的意义在于增加流动性,此外股价的出现有利于投资者对于公司价值的判断。”

  实际上,2015年市场火热之时,做市商资源是众多企业争抢的对象,加入做市转让也被看做是更进一层。

  但随着Pre-IPO的投资逻辑成为主流,越来越多的拟IPO挂牌企业为了方便IPO选择做市转协议,以预防及解决三类股东及国有股划拨的问题。

  不过,虽然刘明对做市转让增加流动性十分期待,但就目前的市场状况,他也坦言变更交易方式后带来的流动性优势尚不明显。

  而为了解决交易不活跃的状况,刘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公司也在联系一些投资者,包括一些私募机构以及合格投资人,但私募机构主要是期望参与定增。

  “严格来讲现在肯定是做市商市场,‘狼多肉少’,但又有企业做市转协议的趋势在,所以市场情况较为‘古怪’,很难判断双方立场。”刘明认为。

  前述华南某挂牌企业董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后续政策提升流动性是必然的,只是这种政策红利肯定是创新层企业先享受,但随之而来的也是更加严格的监管。

  事实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配合企业需求、等待政策释放也是不少做市商传递的思想。

  譬如在退出为高和智能提供做市报价服务的公告上,华福证券指出,仍看好新三板未来发展前景,看好做市商发挥市场交易组织者和流动性提供者的功能,还会加大做市业务投入。

 

责任编辑:zjj
收藏: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