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新三板

新三板产品首波到期高峰来临 政策红利熨平部分退出风险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7-03-30 06:30:01 0

  本报记者谷枫北京报道  2014年新三板渐为人知,一些机构开始瞄准这一新机遇募集资金进而布局。与此同时,2015年初一波前所未有的疯狂暴涨更是让投资者躁动不安,也正是这段时间,各类投资新三板的基金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市场。  由于大多

  本报记者谷枫北京报道

  2014年新三板渐为人知,一些机构开始瞄准这一新机遇募集资金进而布局。与此同时,2015年初一波前所未有的疯狂暴涨更是让投资者躁动不安,也正是这段时间,各类投资新三板的基金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市场。

  由于大多数新三板产品设计的存续周期为2+1,有些极端的产品甚至选择1+1的周期,2017年正是这些产品集中到期的大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首个新三板产品集中到期高峰将要来临。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三板仍存政策供给预期同时IPO常态化的监管大背景下,新三板产品到期的压力或许并没有预期的悲观。

  首批到期高峰来临

  新三板市场基金产品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品设计同市场定位的错位。

  “能够看出来,早期大部分新三板产品有点摇摆不定的感觉,大多甚至是带有二级市场色彩的,这一点从这些产品存续期设计上就能看出老。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新三板都是一级半市场,因此也导致了很多产品一级市场,二级市场都会涉及,这种矛盾的属性最终体现在退出这个问题上。”曾经在2015年参与过发行新三板产品的观智投资投资总监姜玉蕴讲道。

  申万宏源000166)的研究数据也支持了该人士的观点,在2015年所有披露到期数据的产品中,存续期在2-3年产品占比为75%。

  但这一情况在2016年产品中出现了变化,存续期超过5年产品的占比开始突显,甚至与3年存续期产品的比例持平。

  “经过几年的发展,市场也逐渐搞清楚了新三板的一些情况,种种因素都能发现,新三板二级市场赚钱很不容易,另外在现阶段退出是个大问题,因此长周期产品成为机构越来越主流的选择。”中金公司一位投行部人士讲道。

  但首批产品的期限错位不能避免,2017年将成为这类产品密集到期的一年。根据申万宏源的数据显示,2017年要退出的产品其数量和规模均是近年来最高。

  联讯证券也关注到了这一现象,联讯证券分析师陈勇表示:“近两年是新三板挂牌企业快速扩容的两年。与此同时,众多基金理财产品在这两年间成立。光是2015年就有3533只新三板相关基金理财产品成立。在公布信息的产品中,将至少有198只新三板产品到期,另外还将有更多的未公布到期时间的产品在今年到期。”

  实际上,去年以来,无论是市场还是监管层都在持续关注新三板产品密集到期退出或引发的风险。但市场并没有出现市场此前悲观预估可能会出现产品到期后抛售所引发的问题。

  申万宏源分析师桂浩明表示,产品实际仓位可控,他分析到,200支披露完整信息的基金实际募集资金约200亿,对396家挂牌公司的投资规模合计约为100亿,投资仓位约为五成,处于可控水平。

  另外,今年到期产品大部分集中在2015年发布的产品,而2015年发布的产品其产品净值累计十分不理想。根据记者从监管层处获得的信息显示,目前亏损的产品中多设立于2015年上半年。因此,当这些基金产品的到期日来临时投资人也会审慎决定是否抛售。

  根据上述因素同时结合新三板流动性差产品退出困难这一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潜在的波动。

  桂浩明也表示,总体来讲大量基金产品将于2017年集中到期,但在市场基本面未发生重大改善的前提下,不会因此导致市场的流动性危机。

  IPO缓解到期压力

  事实上,在探讨到新三板产品到期退出问题时,IPO常态化以及新三板未来政策供给是不能跳开的宏观政策判断因素。

  记者了解到,2017年这一产品到期大年,相当一部分产品选择了延期,而延期很重要的一个前提便是IPO审核常态化。

  “从投资主题,资金驱动等多个层面来看,新三板毫无疑问具备了独立市场的特征。但在更宏观的层面来看,新三板目前的市场定位无疑还是会受到IPO政策变化的影响。就像当年IPO闭闸很多企业选择新三板市场一样。”前述中金公司人士指出。

  截至3月29日,有超过380家新三板公司进入拟IPO序列,这些公司中绝大部分的企业被新三板产品投资过。

  “能够拟IPO的新三板公司算是拔尖的一批企业了,梳理下来也不难发现,这些企业在最开始的交易,融资层面都比一般的新三板企业要活跃,新三板类的投资产品密集的分布在这些企业当中。”前述中金公司人士指出。

  在IPO高额回报的情况下,这些到期产品普遍选择延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熨平了产品到期无法推出或者产品到期前着急抛售会给市场带来的风险。

  东北证券000686)新三板研究中心负责人付立春也在3月28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IPO常态化确实能够缓解一部分产品到期的压力。这让很多产品的客户看到了希望,机构也有理由说服客户进行延期的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从产品端反向强化了新三板预备板市场的定位。如前述数据所示,新成立产品存续周期开始变长,一些机构会将新三板当作是PE标的市场,投资着眼于长期。

  (编辑:杨颖桦)

责任编辑:zqn
收藏: 0
0 0 0